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_久久本网站受美利坚法律保护_久久精品视频热_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一

人民網(wǎng)
人民網(wǎng)>>山西頻道>>山西要聞

如何讓觀展從“看熱鬧”升級為“看門道”

講解力成博物館“傳播神器”

2025年07月10日08:20 | 來源:山西日報
小字號

近年來,隨著文化消費升級,博物館、圖書館等文化場館的參觀人數(shù)持續(xù)攀升。然而,展品雖具藝術(shù)價值和歷史價值,其內(nèi)涵對觀眾而言卻晦澀難懂,展覽內(nèi)容與觀眾之間似乎隔著一層“玻璃墻”。要打破這種認知隔閡,需系統(tǒng)性提升“講解力”以建立更有效的知識傳遞機制。從碎片化的口頭講解到用歷史背景串聯(lián)展覽,從單向信息輸出到沉浸式互動體驗,講解方式的創(chuàng)新讓展覽不再只是“可看”,而是真正“可讀”。講解力的提升不僅激活了觀眾認知,構(gòu)建了情感共鳴,還借助科技手段實現(xiàn)了更高效的傳播。

從看展到讀展

讓展品“開口說話”

“以前來博物館就是走馬觀花,看了很多文物,過后都忘記了。”在北京某高校就讀的張亦碩坦言。這種現(xiàn)象并非個例,許多觀眾在參觀展覽時,由于缺乏專業(yè)的背景知識,往往只能停留在“看”的層面,難以深入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內(nèi)涵。

如何讓觀眾真正“讀懂”展覽?帶有故事背景的講解成為關(guān)鍵。

山西博物院“晉魂”展中的晉侯鳥尊講解,堪稱“故事化講解”的典范。在7月6日的一場講解中,講解員先拋出一個懸念吸引觀眾駐足:“這件國寶曾經(jīng)歷一場‘生死考驗’,大家知道它是如何重獲新生的嗎?”

隨后,一段跌宕的歷程緩緩展開:“20世紀90年代末,盜墓分子炸毀晉侯墓地,處于炸藥下方的鳥尊被炸成100多塊碎片。2000年10月,聯(lián)合考古隊在燮父之墓搶救性發(fā)掘時,才從泥土中發(fā)現(xiàn)了這些殘片,用‘套箱’方式送往北京大學文物修復實驗室進行修復?!?/p>

“修復之路更像一場跨越19年的接力賽?!敝v解員的聲音帶著敬意,“2002年初步修復后,它因缺失象鼻中間部分,只能靠專家依據(jù)紋飾走向暫補內(nèi)卷形態(tài);直到近年,北大實驗室在當年的泥土中意外發(fā)現(xiàn)象鼻殘片,才證實了當初的判斷。2019年,經(jīng)多館專家接力修復,這件鳳鳥回首、象鼻內(nèi)卷的國寶終于完美合璧?!睆谋I墓劫難到搶救發(fā)掘,從碎片拼接至完美重生,觀眾在故事中不僅看懂了鳥尊“鳥象合體”的精妙設計,更讀懂了文物背后的文明韌性與修復者的匠心。

在山西省圖書館文源館,自4月23日開展以來,“珠輝玉映 三晉流光——《永樂大典》山西特展”吸引了來自各地的觀眾。《永樂大典》這個著名IP也以“大典猶看永樂傳”“合古今而集大成”“久閱滄桑惜弗全”“遂使已湮得再顯”“珠還影歸惠學林”5個單元,串起《永樂大典》及其相關(guān)文獻展品36種。通過講述這部巨著的前世今生,全面展示《永樂大典》蘊含的豐富而寶貴的知識體系。

“為突出山西元素,展覽特別策劃增補了《永樂大典》中與太原相關(guān)的歷史、地理、詩文等內(nèi)容,同時展出其中輯錄的明洪武《太原志》縮版影印本;以典籍為線索構(gòu)建知識體系,并融入本土內(nèi)容,觀眾們看得津津有味?!碧卣怪v解員介紹道。

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,徐顯秀墓《宴飲圖》的講解則像一場“沉浸式歷史劇”。講解員站在壁畫前,以“北齊貴族的日?!睘閿⑹戮€:“大家看這位頭戴籠冠、舉杯而立的人物,正是北齊將軍徐顯秀;他身旁頭戴帷帽的夫人笑意盈盈,兩側(cè)樂師彈奏的琵琶與胡笳,都是當年流行的西域樂器?!?/p>

隨著講解,壁畫中疏密有致的鐵線描、絢麗的色彩暈染漸次“活”了過來:“畫師用‘簡易標美’的疏體風格,把宴飲的歡愉、胡樂的激昂、服飾的華美都藏進線條里,這不僅是一幅畫,更是北齊民族交融的生活切片。”

從晉侯鳥尊的“重生史詩”到《宴飲圖》的“生活敘事”,故事化講解打破了文物與觀眾的隔閡。當展品不再是冰冷的陳列,而是帶著經(jīng)歷、細節(jié)與溫度的“講述者”,看展便升華為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——這,正是從“看”到“讀”的魅力所在。

從講解到互動

讓觀眾成為主角

“偏學術(shù)化的講解孩子們聽不進去,單向輸入也容易讓人走神,遇到會互動的講解員,孩子們就變得認真了。”太原新東方研學營的張鑫老師認為“會互動很重要”。傳統(tǒng)的博物館講解往往是“講解員講,觀眾聽”的單向模式,觀眾被動接受信息,參與感較低。而現(xiàn)代博物館更注重互動性,讓講解變成一場“對話”,從而激發(fā)觀眾的情感共鳴。

7月3日,在山西博物院“晉魂”基本陳列的“夏商蹤跡”展區(qū),一場別開生面的“文物拼圖挑戰(zhàn)賽”正在進行。講解員手持商代青銅器“鸮卣”的仿制品,沒有直接介紹其年代與紋飾,而是先拋出問題:“大家看這件文物像不像咱們小時候玩的某樣玩具?”孩子們立刻活躍起來,“像卡通貓頭鷹!”“是會飛的小豬嗎?”在歡聲笑語中,講解員順勢引導大家觀察器物的喙部、羽毛紋飾,再分組拼合鸮卣的數(shù)字碎片模型,通過比對拼接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的紋飾細節(jié),自然引出商代青銅器“仿生造型”的藝術(shù)特點。這種“提問—聯(lián)想—動手”的互動鏈條,讓原本枯燥的考古知識變得可觸可感。

針對青少年群體,山西博物院開發(fā)的“小小講解員”體驗項目頗具特色。參與活動的孩子們會在專業(yè)講解員指導下,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文物,通過查閱資料、撰寫講稿、模擬講解,最終在展廳為游客進行10分鐘講解。

12歲的太原小學生王梓涵在準備“侯馬盟書”講解時,不僅梳理出春秋時期的結(jié)盟儀式流程,還主動思考“古人為什么要結(jié)盟”“盟書的字跡為什么有的工整有的潦草”,并在講解中向觀眾拋出這些問題?!霸瓉碇v解不是背書,而是和大家一起發(fā)現(xiàn)文物的秘密?!蓖蹊骱脑?,道出了互動講解的核心——讓觀眾從“被動聽”轉(zhuǎn)為“主動想”。

而在山西省圖書館“書韻流長——山西省圖書館古籍修復技藝展”上,觀眾甚至可以體驗“動手做”。

“放在那里看和親手制作是完全不一樣的!”7月5日下午,在山西省圖書館長風館一層文化創(chuàng)意區(qū),一位讀者在古籍修復師指導下完成線裝書制作后感慨道。通過親自體驗捺印、碑刻傳拓、雕版印刷、線裝書制作、經(jīng)典抄寫等傳統(tǒng)技藝,不少讀者表示,進一步加深了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認識與了解。

“博物館的講解不單是知識的‘單向灌輸’,而是文化自強的共鳴。我們希望通過博物館的‘沉浸式體驗’讓觀眾近距離感知文物的同時能夠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,傳遞歷史信息,堅定文化自信?!鄙轿鞑┪镌汗姺詹扛敝魅螌帩f。

從人力到科技

智能講解重塑體驗

“館里有AI眼鏡用嗎?”這是許多來觀展的年輕人常問起的一句話。講解力的提升不僅依賴人力,科技的應用也正在改變傳統(tǒng)的講解模式。

由山西博物院推出的“AR智慧導覽”,已經(jīng)為觀眾帶來許多新的體驗。只需掃描展柜二維碼,手機屏幕上就會呈現(xiàn)3D復原的晉侯鳥尊,青銅器上的紋飾動態(tài)展開,配合語音解說其背后的禮制文化。

而在北齊壁畫博物館,AI虛擬講解員“小齊”憑借強大的智能交互功能圈粉無數(shù)。它能根據(jù)游客的停留時長、提問內(nèi)容,智能調(diào)整講解深度和角度。有參觀者笑稱:“‘小齊’比真人還能聊,連壁畫里駱駝歪頭的細節(jié)都講得頭頭是道!”

科技還讓《宴飲圖》煥發(fā)新活力。在7月2日的參觀講解中記者見到,游客站在墓葬封土堆旁,戴上VR眼鏡,就能“走進”壁畫,沉浸式體驗徐顯秀夫婦身著華服舉杯宴飲、樂伎奏響激昂胡樂的場景,深度感受壁畫魅力。“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的獨特性,是以原址保護為基礎,以科技活化為主線,以多元文化交融為靈魂,構(gòu)建一個集歷史真實性、藝術(shù)感染力與科技互動性于一體的多維敘事空間,打造了壁畫墓葬原址保護和科技展示的創(chuàng)新模式?!碧饼R壁畫博物館館長王江說。

從故事化敘事到沉浸式互動,再到智能化科技應用,博物館正以創(chuàng)新的講解力打破“玻璃墻”,讓展覽真正“可讀”。在這些院館的實踐中,我們看到,講解不僅是知識的傳遞,更是連接古今、引發(fā)共鳴的文化橋梁。未來,隨著技術(shù)的進步和觀眾體驗的不斷優(yōu)化,博物館的展覽將更加生動,文化的傳播也將更加深入人心。正如博物館界認可的一句話:“最好的講解不是告訴人們真理,而是讓他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提問的能力?!保ㄓ浾咄趵?康少瓊)

(責編:段思齊、麻潞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